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2日 02:38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古籍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古籍数字化

发布时间:2019-05-04 06:38:51 浏览数:

  [摘要]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 21 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目前,古籍数字化还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有:统一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前的整理工作,古籍数字化深度开发,数字化产品联合研发,数字资源的共享,数字化产品立法,古籍普本的开发。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古籍;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1-02
  古籍是指产生于1911年以前,记载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典籍。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在长期的流通使用中,一些古籍纸张已经变质、变脆,不能再继续流传阅读。特别是一些孤本、珍本,更需要珍藏。由此,古籍收藏单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其中古籍数字化是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可减少对古籍原本的直接使用,便于长期保存,还可使古籍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以纸本文献为主要文献类型的时期,我国的古籍工作者主要从目录、校勘、版本等方面入手,对古籍进行系统的整理。读者主要依据书目卡片检索和传统查阅方式查阅古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开展古籍整理,实现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管理和利用的新方式。2007 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别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①《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事业。因此,古籍数字化已经成为 21 世纪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古籍整理、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
  潘德利先生在《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一文中对古籍数字化定义为“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古籍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定义认定了古籍数字化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加工处理,使古籍原典在计算机上实现浏览、检索、利用,从而揭示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便利。主要采用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古籍书目数据库反映的是古籍的外在特征和基本文献信息,如书名、作者、版本年代、行款尺寸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图书馆古籍管理。全文检索数据库将古籍资源全文录入,转化为电子文本,供用户查阅,提供了一种以字符为主要处理对象,根据资料内容而不是外在特征来实现检索的先进查询手段。
  当前,数字化古籍按载体形式可分磁盘资源和网络资源两大种。现有的磁盘版古籍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图像版,它是将古籍直接以图像格式扫描存储。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该数据库以 DVD—ROM 为载体,全套光盘库总计全文 20 亿字,版本图像 2000 万页,其中近 2000 种为世人罕见的孤本和珍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二是全文版,它存储的不再是图像,而是数字化的古籍文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可实现全文检索和查找。三是图文版,它在古籍书页图像存储的基础上,将书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化,并辅以数字化的电子工具书,为读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功能。《中国方志库》收录中国方志 8000 种。每种方志均制成全文文本和原版图像,总计全文超过 30 亿字,图像超过 3000 万页。可从区域、条目、全文三条路径进行全方位的检索。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古籍资源的网络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它主要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在网络上有偿或无偿地发布,供互联网用户使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http://rbdl.calis.edu.cn/index.htm )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以及金石拓片、舆图、契约等特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数字化加工而建设起来的,它包括古文献目录、图像、全文数据库,古籍、拓片、舆图等文献资源的系列著录系统,是提供给最终用户使用的检索平台。
  古籍数字化减少了珍贵古籍的纸本流通,有效保护了珍贵古籍,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古籍的科学管理。古籍数字化还可使读者有效检索、利用古籍资源,帮助学者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可以肯定地说,古籍数字化改变了学者查阅古籍文献的方式。他们可以利用文献机构的古籍文献数据库进行查询、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这种阅读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必然带来学术研究方法和方式的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然而,在古籍数字化研发和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如古籍数字化标准不一,人才缺乏,数字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深层次开发产品,缺乏公益性古籍数字化产品,盗版猖獗,直接影响古籍整理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古籍数字化科学有序地进行,也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广大古籍工作者或研发机构要认真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取长补短,为社会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高质量的数字化产品。根据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第一,统一标准。如著录条例、数据库格式、编目软件使用字库等,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为读者提供一个共享古籍文献的统一平台。
  第二,培养新型的古籍整理研究人员。古籍数字化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中国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还要会编制数据库,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这是古籍数字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做好古籍数字化前的整理工作。整理是古籍数字化工作前的重要环节,整理工作的好坏决定了数字化产品内容质量的优劣。整理首先要在古籍数字化选题上狠下功夫,尽量收集到有关的不同版本,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版本。对严重破损的图书,先修复再进行数字化。校勘是古籍数字化前一项重要工作。校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消除讹误,方便阅读。要考虑古籍读者群中专家学者注重原始文本的阅读,对版本有一定的要求,就应该采用图像扫描的方式保持原件本来面目,充分体现古籍善本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最好能提供文本和图像两套内容,前者实现全文检索和语词统计的功能,后者可提供读者浏览古籍的原貌。电子版校对可采用多文本交互的方法,对同一个版本的书籍,可以采用两人或多人同时输入,避免一些低级的输入错误,最后的文本应由专业人士校对,确保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将最优秀的数字化产品展现给读者。   第四,古籍数字化深度开发,满足多层次研究者的需要。古籍数字化的目的和作用不仅是保存与普及传统文化,同时还应为学术研究服务,为研究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一些研究者提出,今后的古籍数字化开发“应设法努力在各个统计知识库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联,以便于研究者将各种统计结果相互结合、参照、对比,获得更大的思考和研究空间”。③在古籍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建立起联系,“包括数字图像版与文本版、不同文本版之间的对照和切换,以便对照和互补互证”。④建立强大的以全文检索为基础构造的智能化检索系统,“实现包括条件检索、逻辑检索、模糊检索、组配检索、属性检索等多种类型的检索”。⑤使数字化古籍丰富多样,更符合学术研究需要的功能,从而支持甚至引导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五,古籍数字化产品联合研发。古籍数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为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古籍资源库,应该走社会化协同合作之路,即收藏者、投资者、高科技企业、出版单位,多家参与联合共研共建,收益分享,为加快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的古籍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协作。
  第六,做好古籍数字资源的共享。目前,古籍数字化资源虽然数量不少,但绝大多数为付费产品,限制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公益性的中国古籍基本读物网。⑥这个网站可由政府投入,将中国最精华的古籍读本放上去,并实行免费开放、检索和下载。国学网开发的《国学备览》,通过光盘这一载体,提供上千万字的古籍电子读物。这类公益性网站的建立,技术和资金上都应由政府提供。其次,建立注册式研究性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共享包括书目的共享、文献的共享和研究成果的共享。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http://www.nlc.gov.cn/service/guancang/gujishanben.htm),在导航区点击“善本古籍”,可检索其馆藏的27万种古籍中的善本;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http://rbdl.cal is.edu.cn/pages/In-struction.htm),收录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约150万册,其中善本近20万册;其他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普通线装古籍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古籍书目查询,天津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图录,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图书馆等,均有古籍书目可查询,供读者或研究者共享。
  第七,为古籍整理数字化专门立法,杜绝盗版作品,有效地保护古籍整理数字化的合法权益,以保证古籍整理数字化的顺利进行。
  第八,古籍普本有待开发。目前的古籍数字化开发集中在古籍珍本、善本上,而占古籍总数绝大部分的普通古籍却乏人问津。古籍数字化开发应该实行全部古籍数字化,把所有古籍最终纳入数字化系列中,为社会使用,最大程度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古籍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做到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
  [注释]
  ①白瀛、周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古籍保护方案并统筹实施》,《人民日报》,2007年3月2日。
  ②潘德利:《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7期。
  ③④⑤徐清等:《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第3期。
  ⑥刘明华:《古籍数字化与文化共享》,《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

推荐访问:数字化 古籍 技术发展 几点建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