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5:16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地球最后的夜晚什么意思 蛰居夜晚的幽灵

发布时间:2019-05-08 06:32:28 浏览数:

摘要:读弗兰兹·卡夫卡最得意之作《判决》引发出几点思考:1.父亲的控诉是否可信?乔治是伪还是善?2.面对父亲,乔治为什么一直退让?3.是什么促成了乔治的最后死亡?

关键词:控诉;退让;死亡1912年9月,接近而立之年的弗兰兹·卡夫卡通宵完成了短篇小说《判决》,这部翻译过来不足九千字的小说被普遍认作是作者本人钟爱的作品,因为在给挚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的遗嘱中,卡夫卡虽然要求布罗德将自己的全部手稿统统付诸一炬,却明确提到,希望留下《判决》和另外几部作品。《判决》情节简单却荒诞,初读起来甚至会觉得没有逻辑。小说讲述了年轻商人乔治·贝登曼在事业、爱情双丰收的一个美好春天,希望以一种婉转的,不显得虚伪的方式问候一个正在国外苦苦打拼的故友,并告知他自己即将订婚的喜讯。信寄出前,乔治向父亲提及了写信的事,却引来父亲一连串没由头的质疑和否定。老贝登曼先是怀疑这个所谓的朋友是否真的存在?“乔治,你不要骗我。这是件小事情,不值一提,所以你不要骗我。在彼得堡你真的有这么一个朋友吗?”“你怎么会有一个朋友在那里呢?我一点都不相信。”在乔治以一些旧事启发他后,他突然暴跳如雷:“也许我认识你的朋友,他说不定还是我中意的儿子呢!在这个问题上,你也一直骗了他几年,究竟为什么呢?” 他声称这个朋友一直在与自己通信,并从旧报纸里亮出一个乔治根本不认识的名字,称自己就是这个朋友的代理人。“你对于年老的鳏夫,你的父亲,你还有什么别的安慰吗?说呀!回答的此时此刻,你还是我活生生的儿子呀——给我留下什么呢?让不老实的人在我房间里跟踪我,直到我剩一把老骨头吗?而我的儿子则满世界地欢呼。”在给儿子强加了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后,老父亲终于发出了最后的通牒:“你原本是一个天真的小孩,但你原本又是一个魔鬼似的人物!我现在就判决你的死刑,判决你从此消失。” 汽车的喧嚣声,乔治 “如同一个乞丐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桥上的栏杆”。他轻声地叫道:“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可是一直爱着你们的啊!”说完,他坠入河中,没有一丝声响。一、父亲的控诉是否可信?乔治是伪还是善?垂暮的父亲的激烈控诉,似乎让一切罪恶的矛头指向了年轻的乔治。彼得堡的朋友究竟存不存在?乔治究竟是善良的人还是父亲口中的魔鬼?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在浓墨刻画乔治写信时的复杂心理:“像他这样一个公开固执的人,一个令人惋惜的人,一个使人无法帮助的人,应该劝他重返故里,恢复一切旧交——那是不成问题的——以取得朋友们的帮助吗?这样做,越是出于爱护他的好心,越是伤害了他的感情,如此而已。这样劝说就意味着他在国外的尝试失败了,他还得依靠国内的亲友,他还得像吃回头草的马一样被大家目瞪口呆地惊奇一番。”“还有一点不能肯定,他所遭受的痛苦有一个目的吗?也许根本不可能将他劝回来——他自己就说过,他对故土的情况已经陌生——所以,他虽处境艰难,仍然留在外国,劝他回国的建议使他愁眉苦脸,和朋友们更加疏远。”“如果还要和他保持诚实的书信来往,就不要对他打官腔,像一些无耻之徒对只有泛泛之交的熟人所做的那样。”可以说,朋友是不知道乔治这三年来的具体变化的。他听说乔治的母亲过世,用枯燥的语言安慰了几句,却不知道“乔治像处理其它事情一样,也以较大的决心对他的公司进行振作。”“在最近两年有了出乎意料的发展。员工增加了一倍,营业额翻了五倍。”母亲生前,父亲在公司里总是一个人说了算,并且曾阻止过乔治进行自己的活动。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工作上变得冷淡一些了,这恰恰给了乔治显身手的机会。但这个时来运转般的成功对于仍在俄罗斯跌打滚爬的朋友而言,是不方便提及的。朋友跟同胞们在外国的居住区没有一种正常的联系,和当地的居民也没有社交上的往来,以致如今还是一个单身。而乔治在一个月以前和一个富裕的名叫付丽达·勃兰登非尔德的小姐订了婚。这也是不方便向朋友诉说的。对于一个漂泊的人,自己任何一种成功都会像是炫耀。为了照顾朋友的感受,“乔治的信只局限于过去一些零乱堆砌的回忆。”“他只是信笔挥洒过去的事情,这都是长期以来故土给他的朋友留下的印象,朋友对这些印象是很满意的。”从这可以看出,老父亲指控乔治一直在欺骗朋友,是没有根据的。二、面对父亲,乔治为什么一直退让?可是如此激烈的父子冲突中,为什么乔治一直在退让呢?从乔治刚提及写信的事,“他在口袋里将信捏了一下,又放下了”似乎就表现了一种犹豫与畏惧。一方面,他想给父亲看信,一方面,他又担心父亲嫌麻烦。回答完父亲的第一个问题后,他“探索父亲的眼光”。此时的父亲还未发火,他突然觉得“他在这里多么大度啊!两臂交叉在胸前。”可是双臂交叉在胸前并不是算是个友好,或是慈爱的动作。接着,随着问答的深入,父亲将他无牙的嘴拉宽,开始了第一个最直接的质疑“在彼得堡你真的有这么一个朋友吗?”这时,乔治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他“尴尬地站起来,‘我们不要谈朋友了,一千个朋友也替代不了我父亲……’”这是一种明显的讨好式的转移话题。可是父亲没有就此罢休,他小声地叫了一声乔治,说他一点都不相信。乔治立刻跪在父亲身边,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解释。他帮助父亲回忆那位朋友,说得很详细,可是当他抱着父亲上床,他有一种可怕的感觉。面对父亲突然的控诉,“乔治站在角落里,离他父亲尽可能的远,他决心对一切进行仔细的观察,以备无论怎样绕弯子也不致于遭到从背后来的、上面来的各种袭击而惊慌失措。”终于忍受不了父亲的污蔑,他第一次反抗地大喊“你耍花招”,可是,这一次反抗持续得太过短暂“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损失,但已经迟了。他咬住舌头,眼睛直愣愣的,他咬住舌头痛得跌倒了”。父亲还在喋喋不休,他觉得他父亲的这一番话可以置他于死地。接着,他“作了一个鬼脸,好像他不相信”,再而“嘲笑他父亲,但话还未出口,声音已经消失掉了。”这是一种绝望前的无声反抗,一种百口莫辩的无可奈何。“你对我进行伏击!”是乔治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较为激烈的反抗,可是伴随的是父亲最终的判决。“乔治感到自己是从房间里被撵出来的,父亲在他自己背后往床上重重地一击,这一击的声音在他耳朵里回响。他下台阶时,犹如在一块倾斜的平板上赶路一样……” 自始至终,乔治的反抗都是温和的,这种藏匿着的对于父亲的畏惧以及主人公自身表现出的软弱究竟源自哪里?这就不得不引出卡夫卡创作于1911年的另一篇作品《致父亲》:“你最近曾问我,我为什么说怕你。一如既往,我无言以对,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为要阐明我这种畏惧,就得细数诸多琐事,我一下子根本说不全。”“在我眼里,您具有所有暴君都具有的神秘莫测……”“你其实是个善良仁慈的人(下面所说的与这并不矛盾,我讲的只是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但并非每个孩子都具有坚韧的耐心和无畏的勇气,都能一直寻觅,直至得到你的慈爱。你只可能按你自己被塑造的方式来塑造孩子,即通过力量、大叫大嚷和发脾气,这种方式之所以很合你的心意,还因为你想把我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男孩。”“确实,你没有真正打过我。可是你的叫嚷,你的涨得通红的脸,你急匆匆地解下裤子背带,把背带放在椅背上随时待用,对我来说比真打我更可怕。我就像行将被绞死的人。若是真被绞死,一死也就没事了。而他如果不得不亲眼目睹被绞死的所有准备工作,一直到绳套已吊在面前了,才得知获赦,那他可能会为此痛苦一生。再说,你明确说过,我好多次都该挨打的,每次都因为你的恩赐而幸免,这又只会使我感到强烈的内疚。各方面我都对你有负疚感。”显然,父亲过于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卡夫卡的性格养成起了反作用。三、是什么促成了乔治的最后死亡?乔治在男人最得意的年纪里事业成功、爱情完满。很少进父亲房间的他第一次主动向父亲提及一封无关紧要的信,真的只是单纯地汇报写了一封信吗?我倒愿意相信,这是成年的孩子首次向父亲提出的独立。然而,主人公心底小小的自尊还是被父亲无情地践踏了。收信者——彼得堡的朋友是父与子之间的联系,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共同性,乔治希望通过这一纽带拉近父子间的距离。可是,父亲却通过这个共同物,不断地突出自己,他“卷上他的睡衣,卷得如此之高,以致显露大腿上战争年代留下的疤痕。” 通过母亲的爱和依从,通过他自己对母亲的始终不渝的缅怀,说乔治“玷污了对母亲的怀念”,这么晚订婚是“不想让母亲经历大喜的日子”。他还通过其它那些较次要的共同点而加强自己的地位,例如公司的发展其实依靠的是他为商店争取到的顾客。老贝登曼在这里把自己放在与乔治对立的地位上,他否定乔治的一切成就。“那个未婚妻在这故事中只是由于父子同那个朋友,即同那个共同点的关系的存在才存在,同时由于尚未结婚,她不得进入那父子的血缘范围,因此轻而易举地被父亲排除了。”“那共同点的一切都是环绕着父亲耸立起来的,而乔治只是觉得它是一种陌生的独立而形成的,他所保护得不够的,受到俄国革命之害的东西。父亲的判决是一种让人无法承受的判决,一种可以把人推入绝境的判决,一种奋斗许久却让人看到自己一无是处的绝望的判决。刚建立起来的独立感瞬间坍圮,这直接导致了乔治的死亡。卡夫卡称《判决》是“夜晚的幽灵”,“我写下它,把它固定下来,因而完成对幽灵的抵御。”这个幽灵应该就是那种不被家人承认的痛苦吧。“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可是一直爱着你们的啊!”这是作者心中最诚挚的呐喊。而“父亲”这一集合概念,显然指的不仅仅是乔治的父亲,不仅仅是卡夫卡自己的父亲,更是各种社会背景下的父亲的群像。卡夫卡正是通过这种变形、荒诞、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了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小说结尾乔治坠河的一瞬间,“来往的交通从未中断”又体现了个体生命在社会洪流中的渺小。参考文献:[1]陆增荣、周新建等译《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2]【奥地利】卡夫卡著、张荣昌译《致父亲——天才卡夫卡成长的怕与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奥地利】卡夫卡著、叶廷芳 黎奇译《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百花文艺出版社

推荐访问:蛰居 幽灵 夜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