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5:03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关于生产关系优劣判断的若干思考]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8:47 浏览数:

内容摘要:判断生产关系优劣的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制,不能简单地从所有制的角度考察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应当综合地从生产关系的具体方面,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交换,特别是分配方面来考察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从而判断生产关系优劣。关键词:生产关系 生产力 所有制从直接的生产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优劣所有制关系不等于生产关系,经济主体的属性本身也无法等同于生产关系,无法直接从所有制关系、经济主体本身的属性来考察生产关系优劣。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并凭借所有权而取得剩余产品的关系。研究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必须要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但所有制不能等同于生产关系。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实际上都归私人所有,但它们是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共产主义也是公有制社会,但这两种社会的生产关系存在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地从所有制关系来考察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就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而言,非公有制企业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先进的生产力不相容。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私人企业,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也可以与先进的生产力相结合,它们中的一些拥有的生产力并不落后。实践已经证明了就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而言,私有制可以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与先进的生产力相结合。所以,无法从经济主体的属性,来考察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在直接生产中的地位是考察直接生产关系优劣的一个视角。判断生产关系优劣的根本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或者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资本论第一卷),除了生产资料是物的因素外,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状况,劳动者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都是人的因素。企业尊重劳动者,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企业不仅追求眼前的利润,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与培训,必然也会最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企业具有优良的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必然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效率。在这些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优的生产关系。反之,是劣的生产关系。企业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本身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在这方面未必做得比资本主义企业好。但是我们考虑到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存在的目的就是汲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根本上看,资本主义所有的激励措施、科学管理方法都是为榨取剩余价值服务的。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交换关系考察生产关系优劣在社会商品交换方面,现实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现代社会,具有不同利益的人们是通过各种商品交换关系联系在一起。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由自己决定,因此商品生产活动具有私人属性;另一方面,商品生产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生产的商品总归要卖出去,特定主体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商品生产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商品生产活动也具有社会属性。私人属性能否转化为社会属性,即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是否能卖出去,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能够左右的。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越突出。简单商品社会中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它在交换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和结构性生产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若有一定数量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能顺利地卖出,或者商品卖出去但无法购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则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就会发生障碍,严重时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私有制社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但若用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答案是不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就现实而言,无论是非公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它们都是具有独立利益主体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目的还是追求利润,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仍然采用商品的形式,也会存在个别企业生产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只要商品经济的客观条件存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从社会交换关系的角度考察一个社会、国家生产关系优劣,主要看这个社会、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好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社会的基本矛盾。现代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基本矛盾。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解决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我们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国家不仅作为管理者能够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最大的所有者能在优化经济结构,防止经济大落大起等方面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而后者在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不存在。事实上,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优于资本主义国家。 从交换关系考察生产关系优劣,还要考察一个社会、国家的垄断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地区封锁、条块分割。总的来说,现代社会至少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存在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就是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为它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但垄断的情况比较复杂,除自然垄断之外,绝对的垄断资本的存在是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劣的生产关系。但一个行业存在大量的完全竞争资本,未必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未必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方面可能需要深入的研究,探讨不同的行业的集中度。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就生产关系的交换方面看,总体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先进的生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二是价格由人为规定,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过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完善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交换关系,打破了地区和条块分割的局面,逐步把产品转化为商品,使商品的价格或反映价值,或反映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分配关系来考察生产关系优劣分配关系是考察生产关系优劣的根本标准,但不能从有没有差距,有多大的差距来考察分配关系是否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分配关系本质上和这些生产关系的同一的,生产关系的反面”(资本论第三卷)。所以,考察分配关系与考察生产关系具有一致性。但问题是如何从分配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生产关系优劣。是不是没有差距的分配关系就是优的、差距很大的分配关系就是劣的呢?显然不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存在的事实上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一方面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劳动者干多干少一个样,不利于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否认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可以实现索取权,反正生产资料是国家的,使用生产资料是不需要成本的,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低下。显然,这些都是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分配关系来考察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首先考察现实的分配关系能否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不同的分配方式一方面对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对生产要素的供给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之间形成社会生产关系,其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而分配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方式。因此,考察生产关系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这种分配方式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导致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完善了与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分配关系,把事实上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分配关系来考察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还要考察低收入群体是否由于低工资影响劳动能力的维持和发展。劳动者要具备劳动能力,一方面必须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还需要接受必要的教育和训练。不同的分配方式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若贫富差距过大,一些人收入水平过低,在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就难以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从而影响劳动者体力的恢复和发展。同时,现代社会教育越来越昂贵,有些人可能因为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从而影响劳动者脑力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国家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得一些人由于贫穷不能获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接受必要的教育和训练,那么这个社会、国家的分配关系就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国家的生产关系就是劣的生产关系。当前我国政府一系列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工程,比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廉租房和公共住房制度,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就是从分配的角度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这些都是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分配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素质,从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消费来看生产关系消费本质上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消费方式是否合理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费反映的人与物的关系,本身与生产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应当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加以考察。作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代表性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研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产业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第二卷总的来说研究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而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剥削阶级之间的分配关系,并没有研究消费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消费是指人们的生活消费,而生产资料的消费本身从属于生产过程。但消费本身能对生产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来自于合理的、必要的生活消费。过度消费、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对生产力起破坏作用。综上,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生产关系优劣的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考察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不能简单地从所有制的角度来考察,需要从生产关系的各方面,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方面来判断生产关系优劣。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生产关系 优劣 若干 判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