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1:13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新疆社会转型期所造成的贫困现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25 06:48:39 浏览数:

  摘要: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新疆特殊的区情,弱势群体的状况较为复杂,新疆地区贫困群体的构成现状都有所不同,其贫困现象的成因众多。这些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使扶弱脱贫难度加大。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对此提高高度关注,切实重视。虽然新疆社会转型期所造成的贫困状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区域发展的缓慢,但在摆脱贫困的难易方面,政府需提供脱贫服务的人文制约因素则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贫困 弱势群体
  当前我国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中,在新疆民族地区减少贫困已经成为新疆开发的首要任务之一。由于新疆特殊的区情,新疆民族地区的贫困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农牧民等这些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使扶弱解困难度加大。而且其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必须高度关注,切实重视。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密集分布区,贫困面大,贫困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方面,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问题。无论是狭义的经济贫困,还是广义的人类贫困,西部民族地区都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一、新疆地区贫困群体的构成现状
  目前新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同地区内不同民族、同民族内不同群体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贫富程度不均。
  (一)贫困农牧民
  2005年,中国尚有2365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新疆农村居民纯收入仅为2245元,而南疆贫困地区的这一指标更低。2004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34元。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的和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176元。与经济贫困相伴随的另一特征就是劳动者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人口比率很高。反过来又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振兴。⑴
  (二)下岗失业人员
  2004年新疆就业人员数为744万人,居于全国26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为10.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达3.8%,而实际失业人数还高于此数。大量下岗职工仅靠救济生活,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新产生的弱势群体。据新疆民政厅2006年10月公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数据: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245344 户、617920人中,其中在“中心”下岗的职工就有20935人、离岗人员有1975人、失业人员有119166人、三无人员有38970人、其他人员有396609人( 不含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⑵ 。
  (三)进城务工人员
  新疆的流动人口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本地进城的农民工,主要由南北疆各地州农牧区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的过剩劳动力;二是内地进城的农民工。由于新疆人口密度相对较,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近5年来,新疆城市农民工数量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递增,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就有160万人来疆打工。农民工与城市建立了一种共生、互利的关系。若从经济与社会角度看,农民工是高速发展的城市里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农民工仍然“低人一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却不享有劳动权与健康权,充分反映了农民工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⑶
  (四)孤残人群
  目前,中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贫困残疾人数量较多,占中国贫困人口的1/ 3。⑷据2002年的统计,全疆有孤儿5万余人,其中“双亲孤儿” 12000多人,“单亲孤儿”38000多人,孤儿总数占到了总人口数的0. 25% 。由于社会不能为孤残人员提供全面的无障碍服务,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又常常可能遭遇到贫困、失学甚至周围人的歧视和排斥,人格发展和能力提升面临巨大挑战。像农牧区的“五保户”及孤残人员又未纳入“低保”对象,他们比生活在城市中的“低保”户还要艰苦很多。⑸
  二、贫困现象的成因
  虽然说转型期新疆社会稳定总的情况是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社会政局大局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稳定面临着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复杂而又艰巨。而贫困问题由于多种原因,使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贫困人口分布众多,而且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大,给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疆社会转型期所造成的贫困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边际”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较恶劣
  首先,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恶劣,远离国家政治核心区和经济核心区;其次,它又位居于各省、区的边缘地带,远离主要经济中心和交通干线,交通通讯的通达性差,导致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造成闭塞的环境、闭塞的社会、闭塞的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旱、雪、风、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同时这些地区有效生存空间狭小分散,构成反贫困的严重障碍。尽管这些地区有丰富的其它资源,但农业资源贫瘠,土地生产潜力相当低,人们为了生存就不断砍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引起资源破坏、环境退化,陷入贫困、环境和发展的恶性循环而无力自拔。⑹
  (二)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贫困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极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关的。研究证实,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与贫困发生率及家庭的人均收入有着密切关系,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的人均收入也越高,而贫困发生率就越低。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区位的边际性、自然环境的相对不利、经济发展水平低,加之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很低,极大地阻碍着新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总体教育水平不高、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医疗卫生水平也较低,有些民族地区文盲率高达60%以上,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里拥有的比重最为严重。   (三)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基础设施落后
  新疆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底子差,缺乏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资金、技术和必要的资源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生产要素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和足够的生产要素注入,在贫困地区这些生产条件是缺乏的,或者全部缺乏,或者部分缺乏而不能匹配。经济发展落后体现在投资能力低,发展缺乏资金。
  (四)再就业难度大,再就业率不高
  一方面是就业岗位少,就业竞争激烈。下岗职工年龄普遍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就业能力较弱。事实上,下岗职工大多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政府应该负责他们的再就业和生活困难,总觉得在国有企业中有安全感,宁愿坐等政府救济,只拿基本生活费,而不愿主动去市场中寻求出路。另一方面是中央、省、市对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不到位。据相当一部分企业及下岗职工反映,持下岗证自谋职业者享受不到减免税费的优惠,影响了再就业的积极性。并且,近几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普遍增多,城市就业压力也变得日益加剧起来。⑻
  (五)社区舆论和导向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在典型的乡土社会中人们十分看重“面子”,尤其在少数民族社区中,对那些普遍认为“没面子”的工种和职业,当地人是很少涉足的。例如,在维吾尔族农村,几乎没人愿意收购垃圾和废品。这就造成某些行业的空缺以及“有钱没人赚”的现象发生。
  三、新疆社会转型期几点反贫困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前,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让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弱势群体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当前,在一些地方,弱势群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他们的权益时时受到侵害。弱势群体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也是改革主体的组成部分。对他们的忽视和冷漠,有悖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关心和救助这些弱势群体,不仅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需要。而且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对形成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积极作用。而且,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通常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冲突剧烈、社会治安极度恶化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即使既得利益阶层也会时时处在一种不安全的氛围中。因此,为了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大环境,全社会都应当更多地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自身的努力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所在
  贫困所带来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它也能给予弱者带来摆脱贫困的动力,使弱势群体走向自立、自尊、自强。必要的社会支持固然十分重要,弱势群体的自身努力也很重要。外部的重要作用仅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势地位的能力,完全依赖外部支持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弱势地位的。因此,在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和机会下,进行自我努力,走出困境,这是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的内在动。⑼
  (四)强化政府对贫困弱势群体的重视
  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稳定是政府的使命。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加强弱势群体支持力度,核心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发各种资源,增加就业机会。让每个能够自食其力的人都有活干,有收入。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壮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弱势群体脱贫,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现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弱势群体技能素质,这些都会在扩大他们再就业范围的同时,增加收入来源。
  四、结 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即生产方式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也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这种转型是根本性的、体制性的变革,必然会触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起整个社会的震动。同时,这种社会转型还表现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它所产生的加速度和惯性必然会把社会中某些不牢固的东西抛出发展的正常轨道,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要重视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针对当地文化生活的贫乏和人们知情选择力的低下状况,总之,维护弱势群体根本利益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但是,随着党和国家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走出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1]周永华.转型时期的新疆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07年5月第3期
  [2]民政厅低保处.我区10月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公告[N].新疆日报,
  006—11—21(7)
  [3]周永华.转型时期的新疆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07年5月第3期
  [4]李薇薇,周婷玉.中国残疾人就业率提高到80%以上[EB/OL].[2004—01—26].www.xinhuanet.com
  [5]周永华.转型时期的新疆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07年5月第3期
  [6]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第2003年第1期
  [7]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第2003年第1期
  [8]周永华.转型时期的新疆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07年5月第3期
  [9]童玉芬,王海霞.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J].人口与经济,第2006年第1期

推荐访问:转型期 新疆 贫困 现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