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1:5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_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9-05-28 06:46:18 浏览数:

  摘 要: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搞好宣传、加强培训、注重学习、以人为本等等方式把他们培育成新型的农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农民;主体性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于建设新农村的一切客观条件都已具备,建设新农村要求必需的公共和私人投资,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有些地区脱离实际,一味搞形象工程,搞运动化,搞指标化,没有使建设成果惠及农民,反倒加重了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没有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农民成了旁观者,因而影响了建设的实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惠农行为,这种建设扶持只有得到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响应,直接的参与和监督,成效才可以期待。否则,政府再怎么设计出美好适用的规划,再怎么增加几十万、几百万的拨款,若离开了农民的主体,就是无米之炊,是完全不可行的。笔者认为,要想使新农村建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实效,关键是尽最大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关系到建设新农村事业的成败。因此,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一、搞好宣传,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新农村建设观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但是人民群众对此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概念认识不清楚,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造新房子、建新村庄、修新公路,只要农村经济上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自然建成了;也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是求“新”,而把经济建设放在一边。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另外,还有大部分农民有误解和惧怕心理,虽然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好事,也非常赞同新农村建设,但在好处还未显现以前,他们担心政府“雷声大,雨点小”,怕收钱增加他们的负担。因此,我们在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后,应该充分地利用应有的理论储备,进行及时、广泛的宣传,消除这种错误的理解和担心,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当然,宣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让乡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向群众宣讲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支农惠农政策,深入宣传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设立新农村建设咨询台,赠送有关宣传资料和书籍;利用卡通年历制作公益广告,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村容村貌整治要求,用农民喜爱的卡通画形式印制成年历,赠送到每家农户,张贴到村口、集市;在每个村建设2~4个宣传橱窗,主要刊登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要求及村庄规划、村规民约、卫生、科普等等内容;建立文明村民学校,定期组织人员到各校讲授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让农村中小学生充当宣传大使,使他们成为沟通农户极好的桥梁,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向学生讲授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政府的部分信息也通过学生向家长传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让他们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统一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考虑外在形象的美化,要“通路”“通电”“通气”“通信息”“通水”,村容、村貌要整洁、美观,还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更要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变成新一代的农民。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普遍低,这是一个事实。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8.6%。缺少专业技能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种种困难,也是新农村建设难以取得高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农业技能和科技素质,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既是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具体地说,在培训方式内容上,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打破以往单纯的“讲课—听课”教学模式,突出培训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变“一锅式”培训为“分灶式”培训,变“被动式”培训为“主动式”培训,变“派出去”学习为“请进来”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示范等方式。农忙季节,还要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把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送上门等等。
  三、注重学习,提升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调查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正相关。我国有关的调查资料也表明,与文盲相比,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者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者则可提高300%。因此,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而我国农民素质较低现状则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实效。首先,农民要加强学习,转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重农轻商、多子多福、小富即安以及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加科技才能致富的思想。其次,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历史、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驾驭市场,在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再次,学习要因人而异,注重方式和方法。农民根据自身的条件可以选择自学,也可以参加各种培训,如果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话,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或大专院校学习,等等。
  四、以人为本,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在制订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都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很容易成为某些政府官员搞“形象工程”资源,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农民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使自己的意愿成为制约官员行为的重要因素;要建立真正的农民所有和农民所治的社会组织,以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为农民办些紧要事,实在事;要关心、支持、鼓励农民的创新行为,让一切有利于创造财富的源泉竞相进发,让广大农民分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建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农村”。
  总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龚齐珍,杨艳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求实,2006.
  [2]王志岚.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措施.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
  [3]吕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培养新农民.四川省情,2006.
  [4]秦东升,马钰,刘凤玲,等.建设新农村,关键在村社,主体是农民:访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展.中国城乡桥,2006.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推荐访问:主体性 新农村 发挥 作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