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3:30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有感情朗读”指导策略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9-05-30 06:41:12 浏览数:

  “有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教师花在“有感情朗读”上的指导时间不可谓不多,但从效果来看,学生朗读很多时候或无动于衷,少有感情;或以声挤情,矫情做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生对朗读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很充分,就被要求“有感情”;二是对学生朗读个性、差异尊重不够,要求过于整齐划一;三是评价缺位或针对性不强。下面笔者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策略。
  一、 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文本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是作者情感世界的具体表现。阅读是读者凭借文字由外而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读出感情,就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1. 沉潜文字,体会情感
  “有感情朗读”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声音把作者的情感外化出来。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具体承载物。学生只有走进字里行间,弄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朗读才能做到以情带声、心声和谐相通。新版课标指出:“有感情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落花生》第一自然段,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读出收获的喜悦之情,这样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体会情感:
  师:还是第一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跳进了你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有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荒地。
  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
  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紧扣词语,发现作者喜悦的原因。再让学生说出表达“意外的高兴”的词语,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唤醒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真正走进了文字,体会到了质朴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情感。最后的有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2. 联系生活,移情体验
  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限制,学生对文本描述的情境大多缺乏感性认识。如果学生还未对朗读内容有较为深切的体认,要学生读出某种感情,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好以声挤情,“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文本描述的情境一旦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交集、链接成功,学生的朗读就会进入心共通、感同身受的境界,情感自然会像山泉一样涓涓而出。教学《笋芽儿》时,开始学生读不好“春雨姑娘”温柔亲切与“雷公公”粗重急切的情感之别。接着,教师这样引导: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时候也可以用上“呼唤”这个词呢?
  生:早晨,妈妈轻轻地呼唤我起床。
  师:妈妈轻轻的、温柔的呼唤里包含着一份深深的爱。
  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呼唤它。
  师:是怎样呼唤的?
  生:着急地呼唤。
  师:把“着急”这个词用到你刚才说的话里。
  生:心爱的小狗不见了,我到处着急地呼唤它。
  师:同样是“呼唤”,表达的却是不同的心情。小朋友自己练一练,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又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呢?
  学生练读,他们读出了两种不同的“呼唤”。
  因为唤醒了学生“妈妈呼唤我起床”与“呼唤失踪小狗”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时就会把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迁移到“春雨姑娘”与“雷公公”身上。“有感情朗读”一下子从原来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
  3. 展开想象,丰富情感
  这里的想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根据作者对具体对象的描写展开想象,产生或如见其物、或如见其人、或如闻其声、或如入其境的效果。另一种是利用文本的空隙进行补白想象。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
  师:谁来说说“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哪儿令你感动?
  生:“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投影出示该句)我们一起看,嘎羧与象鞍分别多久了?
  生:26年。
  师:26年再一次相见,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
  生:久别重逢。
  师: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呢?课文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
  生:第九自然段。
  师:让我们都来默读一下这个段落。让我们和嘎羧一起来看看这位朋友吧。(生默读)老朋友就在眼前,嘎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此时的嘎羧,是泪光闪闪,它会想——
  生:老朋友,终于见到你了。
  师:它还会想——
  生:没想到过了26年,还是这个样子,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见到了战友。
  师:是啊,它忘不了战场,忘不了战友,忘不了那光辉的战斗岁月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谁再来读?
  (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师: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
  上述片段,教师分两次让学生展开想象:先让学生抓住嘎羧的“所见所闻”想象象鞍的样子与气味,读出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有深厚历史感的象鞍;再让学生根据嘎羧的神态——“泪光闪闪”想象其内心世界,读出嘎羧26年后见到自己英勇杀敌的凭证——象鞍时一刹那间的百感交集。这样的引导过程充分、细腻、到位,学生的情感在想象中一点一点充实丰满起来,“读出感情”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4. 拓展资料,激发情感
  教学时适时适度地拓展一些资料(文字音像),对催化学生情感、读出感情无疑会有促进作用。《青山处处埋忠骨》由于反映的时代、事件、主题与学生生活的疏离,要学生读出感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出主席的失子之痛,教师补充了下面的资料:
  1929年8月,堂妹毛泽建在湖南衡山县英勇就义。
  1930年11月,妻子杨开慧在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被枪杀,时年29岁。
  1935年4月,小弟毛泽覃,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时年29岁。
  1943年9月,大弟毛泽民在乌鲁木齐被害,时年47岁。
  1946年8月,侄儿毛楚雄被国民党活埋处死,就义时年仅 19岁。
  1950年11月,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年仅28岁。
  听着键盘“嗒嗒嗒”的敲击声,看着一行行红色字在屏幕上出现,学生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主席竟然有那么多的亲人离开了他!学生再读“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语句时,感情不再像原先那样苍白,而是有了相应的厚度。一些学生甚至无比悲伤了。
  二、尊重个性,尊重差异
  “有感情朗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二是学生个体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
  很多文本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朗读时就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我的朗读我做主”,而不是别人怎么读我也要怎么读。如学生对《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的语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有多种感悟:孔明的传令是“严肃”“果断”“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等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这样的课堂,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这里的“差异”既指对同一内容允许读出不同感情,还指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课标对朗读这样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可以将“有感情朗读”进行细化:第一学段能“表达一定情感”;第二学段能“抑扬顿挫”;第三学段能“声情并茂”。对于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也可以有差异。如对于同样是第二学段的学生,有的要读得“抑扬顿挫”,有的只要达到“能表达一定情感”就行了。
  三、 注重评价,以评促读
  “有感情朗读”的评价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从“情感”维度来评价。如学生有声有色地读完描写“草地变化”的语句,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大家仿佛看到了草地的变化,太神奇了!”学生很投入地读完描写大地震悲惨景象的语句,可以这样夸赞:“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地震的恐怖!”也可以这样提示:“你读得很流利,但还没有读出梦寐以求的感觉。愿望再强烈点!”另一维度就是把技巧点拨和感情点染糅为一体。如教学《中彩那天》,学生读完“我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后,教师这样评价:“强调了‘自己’,愿望强烈多了,谁还想读?”“强调了‘梦寐以求’,好!这可是父亲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车呀!来,一起读!”又如学生读完“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 紫的、青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后,教师这样提醒:“如果把‘五光十色’与‘美丽极了’连得快些,景色就更美了。自己再试试。”这些评价糅技巧指导和情感点染于一体,对促进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评价时,对于技巧的点拨,每次抓住一点即可,或突出某词,或关注停连,或强调语气等等,切不可面面俱到、贪多而让学生无所适从。新版课标特别指出: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所以,评价时不能就技巧而技巧、就感情而感情。
  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必要时教师需要范读。范读直观可感,易于学生揣摩学习,低年级尤其需要。总之,教师如果能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及时评价、范读,学生就不难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了。
  (浙江省宁海县教研室 315600)

推荐访问:朗读 感情 策略 指导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