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6日 20:48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08-12 15:40:11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优秀范文】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4篇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篇1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问题探究:传递出什么的信息呀?

答:传递出了中国对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指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摒弃“零和”、倡导共赢,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鲜明特色。

一方面注重本国的利益和谋求本国的生存发展,推动中国的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还需兼顾他国的利益,和世界其他国家共谋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

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过去人类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当今世界面临着哪些国际难题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国际难题,从而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等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

概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21 世纪由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的、并被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充实和推动的一种解决当前国际难题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可以分为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1) 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2)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导向;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

(3)责任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障。

问题探究:“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什么关联?

答:“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无缝连接的同心圆结构,它们层层关联、层层递进,并且各有侧重。在推动其建设同时,更要注重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也是促进“三体并进”、形成正向合力的基础。

(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共生存在”,中国的发展进步需要亚洲周边成员的协助,亚洲的繁荣昌盛同样需要中国的参与。面对当下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坚持践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向亚洲其他国家学习,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亚洲”。

(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呼吁各民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共同面对瞬息万变的困难形势、共担民族命运、共同营造全人类幸福生活的大环境,开创中国乃至亚洲全新的未来,而且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铺路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稳定保驾护航。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提供了发展进步的空间、繁衍滋润的土壤和茁壮成长的温室环境。

和平安稳的世界环境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发展繁荣之基,也是中国伟大复兴的起航之港。

(三) “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中国命运”向“人类命运”的过渡。

“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产生“1+ 1 > 2”的溢出效应,甚至是“2 + 2 > 4 ”的乘法效应。“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无疑也会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者之间关系: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呈现出地域上扩展、思想上升华的特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联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理想和升华。

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最终汇于实现人类未来美满生活的长河之中,三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实现民族间的相亲相爱、国与国的合作共享、区域间的互利共生,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发展命运的美好蓝图。

问题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西方社群主义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与共同体的一种内在精神的有机联系和组合,是对现实生活人的诸种精神的全面关照和人文价值的整体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批判了西方虚幻共同体和社群主义的思想,纠偏了从个体利益和自由权利来建构共同体的谬误,同时吸收了其关于共同体理论建构与伦理要义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人文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改造虚幻共同体和社群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肤色的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共商、共建、共赢、共生,这既凸显了对个体生命的攸关性和至上性,又展示了对“现实的人”的精神呵护和人文关照。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篇2

邹城二中高三政治时政热点整理(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开拓进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越来越关注,对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关注,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也越来越关注。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成功举 办。来自世界上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合作大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分享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经验,并期待与各国政党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经验为什么能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6分)

(2)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分享了治党治国的中国经验。但中国道路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其他国家不一定能复制成功。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积累了丰富的时政经验。(3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3分)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他国家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不同,因而不能照搬中国经验。(4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4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材料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参考答案:

(1)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
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
能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发展。

(2)沿线国家:扩大产品供给;
增加税收;
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中国:扩大产品市场化;
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
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3)协和万邦;
和而不同;
世界大同;
同舟共济.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民心相通作为重要保障,需要不同国家之间人文、思想、观念、习俗、道德的互认与接纳。“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是“民相亲”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为了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认知和对中国文化价值认同情况,综合考虑沿线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组分别选取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等7个国家展开调研。

(1)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不同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反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各国青年因为经历、观点、知识结构、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在认识我国文化时有自己的选择性,认识的角度、深度各有不同 (3分)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性的反映,各国青年因为实践经历、知识结构、观点、立场、价值观、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其对我国文化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3分)

(2)价值共识是民心相通的基础。请你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6分)

【参考答案】

①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价值观对于推动沿线各国多元文化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化解“一带一路”的风险和挑战,促进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共识提供重要土壤,成为凝聚“一带一路”共同利益的“粘合剂”,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持久建设的“助推器”。

(每一点2分,共6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深。在纪念联合国成立20周年讲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携手共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一战爆发以来的百年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面向人类未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习近平主席三年多来在多个场合、多次演讲以及政要会面中已经有不下100次提到了“命运共同体”这一词语,一次次深入阐述着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也向世界提交了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材料二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取得卓越的外交成就,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2)运用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

邹城二中高三政治时政热点整理(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5【答案】(1)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深,需要形成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世界形势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④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零和博弈和集团政治,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①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结果。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篇3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如何可能

距上次习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主题演讲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那次,习主席首次提出了我们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世界。同样,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及了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究竟何以可能,究竟如何可能?

第一点,当今世界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化用高更所言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首先,我们从哪里来?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而如今,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当今社会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但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并且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因此,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建设好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然而,如何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第一点,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第二点,主权平等。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第三点,“法者,治之端也”。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第四点,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其次,第一点,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第二点,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单则易折,众则难摧”。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当今世界恐怖主义依然横行,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我们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共同安全的社会。第三点,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当然,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第四点,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第五点,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今世界,各种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子孙谋发展,为子孙谋幸福。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然而,中国古人也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崎岖的征程,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旧任重而道远。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篇4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012年秋天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指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承‘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在美苏尖锐对抗的冷战时期,中国就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作为中国外交创新的核心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个美好的愿景,蕴含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互利共赢的合作之道,交流互鉴的文明之路,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道出了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与向往。正因为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联通各国人民梦想的桥梁,照亮人类未来的明灯。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大国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思想;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新中国缔造者立下的雄心壮志。迎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多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书写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篇章。

推荐访问:共同体 感悟 收获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 共建人类共同命运体心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