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2:4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城市形象建设的第一问题是_探讨“城市形象片”的“真实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9-05-16 06:36:17 浏览数:

摘 要:城市形象片,作为一座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起着介绍自己和吸引别人的重要作用。它对城市方方面面的呈现,绝不是不做加工处理的照搬,更不是娇柔、粉饰之后的呈现。而是运用美学的思维和艺术创作的理念,对现实的“精华”成分进行提取和重组,最终达到“真实”的效果。因此,本文将提出城市形象片中的真实性原则,并指出目前存在的几个误区,从而对城市形象片的现状和创新思路形成有益的指导。关键词:城市形象片;真实性;创意方法中图分类号:J94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82-02从哲学意义上讲,“真实”是人们对物质存在的内涵的判定;从美学意义上讲,“真实”至少存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现象的真实,即表面的、个别的、形式的真实;另一个是本质的真实,即“哲理的真实”,这是事物深层的、普遍的、内容的真实,也是最根本的、最核心的“真实”。同时,“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突显真实。[1]”这就允许艺术创作在“本质真实”的基础之上,可以存在情节或形式上的“假定性”内容,但前提是,这些“假定性”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本质的真实”。城市形象片的创作亦是如此,只有将城市的确实存在与艺术化处理的内容完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体现“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在城市形象片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把握“真实性”与“假定性”二者的关系,并予以合理利用。但是,现在很多人误解了这种创作原则,让艺术处理徘徊于“真实性”与“假定性”之间,不知所归。最终步入了思维的误区之中。一、城市形象片中关于“真实性”的创作误区城市形象片在近十年里的大批涌现,一方面固然是促进了这种艺术片形式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旅游产业和相关经济链条。并且一些制作精良的城市形象片,从感官上来说是赏心悦目,令我们耳目一新,丰富了观众们的娱乐生活和审美体验。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另一方面,这股热潮也催生出一系列的负效应,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即创作上的“程式化”现象,即艺术上的假定性内容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这就使得本该独具匠心的“艺术品”成了雷同的相似的“产品”。具体说来,这一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模板”套路在艺术摄影和个人写真中存在一种固定的拍摄套路,即哪一套衣服该配什么样的发型和妆容,甚至哪个角度打光,摆什么样的造型,都已经被设计师和摄影师编排成了一个固定模式,来拍照的人,只需套用这个模式即可,自己根本无须费脑去想。这就是等所谓的“模版”套路。但这一套路拍摄出来的结果是,除了长相不一样以外,拍照人全部都是一个模样。这种风格拍出的画面不能说不美,也不能说效果粗糙,只是少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真实感。这一模版套路在城市形象片中也十分常见,例如一群身穿白褂的老人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少男少女们快乐地奔跑、鸽子或气球在大家灿烂的笑容中升上天空等等。这些镜头几乎在每部城市形象片中都能找到,最初的使用固然是为了展现中国文化、人们蓬勃的朝气和未来的美好与憧憬,具有一定符号象征性。但现在来看,却俨然已经成为“模板”上的一个装饰物——失去了独立表达情感、表现城市特色的能力,像一个空镜头一样对画面进行可有可无的点缀。(二)记录的手法另一个与上述现象恰恰相反的创作误区,则是在创作过程中不做艺术修饰的方法。例如,除了基本的画面剪辑以外,几乎见不到其他的特效处理或特技添加;或是大量使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等,这就难免使画面缺乏观赏趣味,同时降低了节奏感和变化感,使内容显得拖沓、冗长。有的甚至会在片中加上一位引领镜头前进的“主持人”、配上喋喋不休的解说词,无论这位“主持人”是多么有名的人物,对于这部形象片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误将“真实”当“记实”,将“形象片”当作“纪录片”,过分还原拍摄时的“纪实”。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创作时却应该高于生活的。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混为一谈,势必会使题材不伦不类、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性、影响了最终的效果。(三)对元素的照搬“晚年的高乃依不再去找真实生动的生活原型,只凭诀窍写作,他重复和抄袭自己,不再直接观察激昂的情绪与英勇的行为,只是机械的用技巧、计划、成规来代替。因此,他不再是创作而是制造了。[2]”可见,丧失了个性特点的形象片将难被称为“创作”的作品,只能算是“制造”的“产品”了。而所谓“元素的照搬”,恰恰如同晚年的高乃依一样,使内容失去“真实性”。这种“照搬”具体表现在对其他城市形象片中所具有的元素进行照搬、挪用,而不考虑元素本身是否适宜添加到自己的城市形象片中去。例如,大连在形象片中使用了男女情侣一起吹泡泡的元素,受到观众的喜爱,原因在于,大连想要表现的主题是浪漫,而一对情侣是浪漫的基础,吹泡泡是浪漫的形式,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象征。尤其是经过特技将泡泡做成了五彩的心形,就更适宜体现这个主题了。可是,这一创意在这一个城市形象片中成功了,却不代表照搬到别城市后依然适用。例如一个展现历史文化古都形象的城市,形象片想要以悠久、厚重、沉稳的形象示人,如果加上这样的元素就是极不合适的。因此,要慎用这种“省心”的做法,借鉴固然可以,但效果好的元素必须要适合城市本身的定位和形象,不能忽略美学原理中的“独特性”与“典型性”原则,这也是便于观众区分和记忆的重要标志。(四)对城市的复制黑格尔曾说:“如果艺术的形式方面的目的只在单纯的摩仿,它实际所给人的就不是真实生活情况,而是生活的冒充。[2]”这正是人们称绘画为艺术,但许久不肯承认摄影也是艺术的根本原因。照片是利用光学设备对场景真实、完整地还原。但对于绘画作品来说,艺术家往往会在创作过程中对看到的场景进行元素的添加和删减、变形与变色等处理,以此展现画家自己眼中所见和内心所想的东西,即在绘画作品中更多地注入了艺术家主观的创作思想,这些情感和意图等内容都是照片难以实现的。 城市形象片同样如此,作为艺术创作形式的一种,尽管使用的摄像机本身同照相机一样,可以真实还原生活情境,但它应该同绘画一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对镜头中出现的元素进行删剪、添加、处理、整合等。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丹纳所说:“艺术品的本质是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重要的特征,表现的越突出越好。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要删掉那些遮盖特性的部分,挑选出那些能表现特征的部分,对于已经变化或消失的那部分特征,则加以改造修正[3]。这是对“假定性”的一种艺术处理,是内容和形式的提升。同样可以流露出创作者情感,甚至可以借此表达一种理想。但是有些城市形象片中始终以所谓的“真实地再现生活”为创作依据,将城市里所有楼宇小巷、人群车队等景物一览无余地尽收到形象片中,对城市进行了动态的复制。实际上,城市形象片目的在于吸引观众,以产生旅游上的经济效益,而不是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并不该以全面、客观为根本。也就是说,想要达到宣传形象的目的,应是以光彩鲜亮的一面示人,以美好的一面打动人。而非“回归生活”的“亲切”。否则将大大降低了艺术感染力以及重点内容的突出。二、对城市形象片“真实性”的反思(一)真实性与假定性的平衡城市形象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有真实的成分在,又有经过艺术化处理的虚构成分。优秀的城市形象片,必然是真实性与假定性完美平衡的作品。一方面,真实性建立在对该城市真实的呈现,无论是城市风貌、独具的特色、蕴含的主题等,都要真实、符合该城市的宣传本质。这些真实的内容是进行艺术渲染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去除不利于展现主题或与形象展现无关的元素,将重要的信息进行强化,并出于画面美感的考虑和内容的丰富,而虚拟一些富有诗意和象征意味的表演性镜头。但是,真实性与假定性的内容并非只要存在就可以,关键在于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真实性过多,则形象片倾向于纪录,会损失一定的艺术美感。而假定性大于真实性的时候,内容则难免浮夸,更像艺术片,淡化传递有效信息的功能。因此,二者的平衡尤为关键。(二)复制性的本质通过对上述城市形象片创作过程中四种常见的误区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复制”。只不过复制的内容有所不同,有的是复制了形式、有的是复制了制作方法、有的则是复制了内容或元素。事实上,复制性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它体现着独特的社会背景。许多艺术家尽管受益于后工业时代的技术更新,享受过“复制”时代独有的各种便利,但对“复制性”却始终持有反对态度。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在用机械复制的再现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艺术的体会已被排除在外。这样“制作”出来的东西,是缺乏灵气的,不能算作“艺术品”。这一方面来说,它所带来的“弊”要远远大于“小恩小惠”的“益”。“靠单纯的摩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当然,除了黑格尔以外,还有很多人都对这个时代的“复制性”表示不满甚至排斥。如:在批评马克思·赖因哈特的电影版的《仲夏夜之梦》时,威弗尔对机械复制做出评价——模仿的能力令人惊讶,但终究只是对现实的逼真模仿,不仅不是真正的艺术,而且还会妨碍真正艺术的发展。客观地评价上述观点,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过于偏激。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这样极端地排斥“复制”特性,而是需要意识到“机械”的负面影响,尽量避免靠牺牲艺术情感表达而换来的“复制品”。人类非机器,是饱含情感和丰富思想的高级生物。若是能够用自己的意识去驾驭“机器”,那么“复制性”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会增强艺术感染力。反之,如果被机器所操控,“复制性”则会磨灭人类独有的创造力。三、小 结综上所述,创作中的“真实性”误区,会使城市形象片的内容与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是需要在真实性内容与假定性内容之间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另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本质的“复制性”特征。参考文献:[1]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 (法)丹纳著.曾令先,李群编译.艺术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城市形象 探讨 真实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