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2:5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人代会新会风_“不念稿”成新会风

发布时间:2019-04-18 06:51:19 浏览数:

  最近,李克强与王岐山两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和纪委的会议上不约而同要求与会者“不准念稿子,要讲实在话”,引起媒体关注,一些官方媒体则称之为“会议新风”。(12月3日《扬子晚报》)
  发言者开头称“尊敬的某某领导”,应该是中国会议的一大特色,不管大会小会,只要有上级领导在场,下级发言必然少不了先对领导“尊称”一番。新任中央领导人主持会议,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发言者恭维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并声明“不准念稿”。如此一来,既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官场客套话,节省了会议时间,也能收到更多实效,这种做法显然值得肯定与提倡。
  中国的会议如此之多,大到各级政府会议,小到企事业单位、部门会议,形形色色的会议都少不了官员讲话环节。客观而言,官员作为领导阶层,在会议上发言或表态不可或缺,好的发言能够提出具体要求,有利于下阶段工作的开展,然而纵观官员发言,大多摆脱不了一种固定模式,那就是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而这样的发言稿一般由秘书或工作人员“捉刀”,官员每每照稿宣读,不仅显现不出对工作的熟悉程度,甚至一些官员对发言稿的内容不熟悉,还频频闹出各种笑话,影响了官员乃至政府的形象。
  官员讲话喜欢用发言稿,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官员自身讲话没水平,担心发言时前言不搭后语,出现临场失态,于是早早叫人准备好发言稿,开会时对着稿子逐句朗读,为顺利发言提前“做功课”;其二是官员平时碌碌无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担心发言时“肚里没货”,于是不得不让人准备好发言稿,将具体工作一一列于纸上,等到发言时自然可以做到不慌不忙,顺利“过关”。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官员发言都有“不念稿”的必要,如果是前者,可以通过即兴发言锻炼语言能力,对于官员来说,发言流利清晰、言简意赅,应成为提升官员素质的一门“必修课”。而如果是后者,“不念稿”更能检验官员的工作能力,为发现真才实干者提供好的平台,让平庸无为者在发言环节原形毕露。
  现实的情形还有,官员的发言稿既然是下级代写,就免不了玩弄文笔,尽量将“发言”写得完美无缺、文采飞扬,其中的官腔、空话、套话就必然存在,这就会造成会议时间的极大浪费,而会议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因此,官员发言读稿确实有禁止的必要,倘若各级政府官员都以中央领导开会“不念稿”为标尺,无论大小会议,一律不使用“发言稿”,必将为改革会风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铲除“职 业代骂”
  文/徐娟
  “电话代骂”服务,一天10次,收费30元起;“短信代骂”服务,一天10次,每次不少于5条,每天40元起;电话加短信“轰炸”,每天80元起……这不是开玩笑的网络宣传帖,这是“代骂公司”的明码标价。
  近日,福州的郭先生、厦门的李先生等都遭遇了无缘无故被人骂的经历。这样的骚扰持续了将近一周时间,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了更换电话号码。(12月4日《福建日报》)
  据了解,“职业代骂”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里,部分游戏玩家被强手打败后,用花钱找人骂人的方式泄愤。现如今,“职业代骂”已脱离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从网上来到了现实里,甚至有了比较完整的操作流程、遍地开花的分布网络、相当全面的业务内容,以至代骂发展成为一种“职业”,成为某些人牟利的手段,这种不良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警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代骂”对于相关各方都没有好处。对于雇主而言,暴露了想骂人又不愿暴露自身的心理,是一种心理扭曲的发泄行为,短期的泄愤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内疚;对于被骂者来说,突如其来的谩骂不仅践踏个人尊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更容易引发不可预知的身心伤害;至于“代骂员”,骂人的同时极有可能被骂,长期处于不道德的环境中,心理伤害也不可小视。
  从法律道德的层面看,“代骂”演变成一种新兴“职业”,挑战的是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职业代骂”有悖于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流氓职业”。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激化和放大矛盾,严重的还会产生报复心理或行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用侮辱、诽谤等方式骂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代骂员”和雇主都应该承担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职业代骂”是一个衍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它的存在和蔓延至少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表明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处理民间纠纷不够冷静理性,一些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给了“职业代骂”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 “职业代骂”既违反道德又违反法律,却能一路从网上发展到网下,表明有关部门在此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相应措施的有效遏制。
  消除“职业代骂”,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与方式,需要培育公众以正确理性的办法解决矛盾,需要增强受害人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更需要严格兑现法律责任,增大不法侵害者的违法犯罪成本。据媒体报道,2009年4月,安徽亳州市谯城区法院就以寻衅滋事罪,判处“代骂员”和雇主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并承担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试想,这样的法律责任兑现多了,谁还敢以身试法?
  什么是《新闻联播》的“金标准”
  文/刘义杰
  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出现了直播失误。上一条新闻尚未播放完毕,导播就将画面切换回了演播间,主播李梓萌开始播报下一条新闻,导致两条新闻出现了“混音”播出。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在21点09分发布了一条致歉微博:【致歉】今晚《新闻联播》因导播员口令失误,导致画面切换错误,特此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12月9日《青年报》)
  在很多人看来,《新闻联播》出现错误无疑是大事。一者,《新闻联播》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誉为权威与“国声”,其每一条新闻都代表着权威的声音和官方政策的“风向标”;二者,就是官方历来讲究绝对正确意味着绝对的权威,网络上一直流传的央视主播错一字罚款百元就是一个例证。在这种情况下,央视不到三小时就在微博道歉,说明央视对这一错误的高度重视。出现错误无疑就应该道歉,这是一个媒体最起码的担当和责任。
  央视的道歉引来网友的关注,但网友的关注点却与央视官方的关注点并不相同。简单说来,央视更关注道歉本身,而公众则更多认为这种错误并没有什么。梳理了一下原因,大抵也有两个。一个是,新闻的导播错误并没有影响公众对新闻内容的“接收”,主播尽管播放的新闻和画面不符,但没有形成对两条新闻完整性的影响。另一个就是,媒体直播出现错误是国内外经常发生的事,比如前不久,美国CNN就发生了因为抢速度播错医改新闻的事件。正如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个人微博中所写,报纸亦都有“勘误”一栏,坦诚纠错与道歉。《新闻联播》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它有不可替代的符号感,它有失误,更有悄然的进步。新的改进正在或即将发生,不妨期待。在此,杨禹说出了公众的态度,错误难以避免,关键要有所进步。
  在现实中,新闻越丰富越民生,无疑注定着其挑战越大。其出现错误的几率越大。如果保持着传统与僵硬,也许永远不会有错误,但也很难有进步。当我们仔细观看出错的那期新闻会发现,虽然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播出事故,但是也有很大的进步。
  比如,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李大霄在微博表示:“今天虽然《新闻联播》出现了衔接上的小失误,但头条播放最美乡村医生是风格上的重大转变,值得肯定。”网友江水腾跃也说:“今天的《新闻联播》几个新闻很贴近民生,宣扬真善美,一个是新疆的医生艰难跋涉治疗病患,一个是青海的老师在捐助玉树的路上重伤死亡,还有腹中没出生的孩子,很感人。《新闻联播》在改变。”换句话说,央视的这种进步在公众看来,显然比错误重要的多。
  可以说,自从央视《新闻联播》说要进行改版的消息,公众一直以来都对其十分关注。前不久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在桂林工作的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故事,就被网友誉为关注民生体现人性光辉。而后来《新闻联播》进行的“你幸福吗”更是成为社会流行词。
  当然,央视《新闻联播》的这些变化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公众对其怀有着更大的期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联播》如何能找到公众更加关心的民生话题,播出一些公众更愿意看,更能体现媒体价值的新闻,才是更具有社会价值的“金标准”。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推荐访问:会风 成新 不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