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2:58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感悟 >

趣人辜鸿铭|辜鸿铭同安人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7:46 浏览数:

  文化交替中,学博中西的大师——辜鸿铭,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冲突的符号。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论断出自作家岳南,尽管这是让今之学人颇为尴尬的观点,但就事论事,真是这么回事儿。倒推一百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人堪谓比比皆是,这些大师们中西合璧,沐浴着欧风美雨,寻觅着救国之道,其书其学至今仍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构建。辜鸿铭便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位。
  辜鸿铭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等英文书,非常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一度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号称“清末怪杰”。
  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下辜的经历,相信其所擅之其一,便足够在今天当一个教授的了。当然,今天我们提到辜鸿铭,他的趣闻往往比他的学问更有市场。这位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学人,彻彻底底地将孤傲和怪癖凝结于一体。
  据称,辜鸿铭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被英国人讥笑:“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辜就回嘴说:“你们英文太简单,正着读显不出本事。” 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一口地道的伦敦腔,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慈禧太后过生日,辜鸿铭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袁世凯出身行伍,喜欢强调自己没学问但是善于实干。他曾经向德国公使吹嘘说:“张中堂(张之洞,是探花出身) 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袁世凯的幕僚将这件事得意地告诉辜鸿铭。辜鸿铭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后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曰: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
  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招待毛姆的主人就给辜送去一张便条纸请他来。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辜来。毛姆后来知道这位主人是以如此不礼貌的方式邀请辜,就自己写了一封非常谦逊的信交送,询问是否可去拜访。两小时后,辜就回信答应。毛姆叙述:当那哲学家进客厅来时,我即迅速表示我对他容许我拜会他的谢意。他指给我一张椅子,帮我倒茶。 ……他说,“你的国人只和苦力及买办交易,他们以为每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是这一种,就一定是那一种。”我想冒险抗议,但我尚未了解他的真意。他把背倚在椅子上,用一种嘲弄的表情望着我。
  从这些言语和处事的原则上来看,辜鸿铭是有着学人的傲骨和不媚官媚俗的学人,加之学博中西,使之具备了彼时大师的所有特质。但作为老一代学人,在他身上也难免有着不合时宜之处。
  比如对三寸金莲的痴迷与沉醉,他素有“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和“一夫多妻是天理”这样的论断,所以当胡适等倡导新文化运动时,不变的辜鸿铭便自然而然地变成“老顽固”了。
  电影《建国伟业》中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掠影,北京大学行聘任礼,当李大钊等在热烈掌声中接过聘书后,辜鸿铭上台领英文教授的聘书,一挂长辫引来学生们一阵哄笑。对曰:“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头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请诸公尽兴的欣赏!”

推荐访问:趣人辜鸿铭

相关文章:

Top